種間辨識:螢光魚是否會被野生型(wild type)當成同一物種呢?
這個議題是在討論種間辨識(species recognition)的問題 (同物種的個體如何辨識彼此是同種)。螢光魚提供了檢測這個問題的機會,因為螢光魚在體色上與野生型有著極大的差異,甚至在魚鰭的部分也有明顯的不同,而牠們是否能夠辨別彼此為同種呢?牠們辨識同物種靠的是視覺訊息(visual
signal)?雌/雄賀爾蒙?特殊化學物質?還是該種特有的行為呢?
如果想要多瞭解視覺訊息(visual signal)在魚類的種間辨識或性擇(sexual
selection)上的角色,就應該要先從慈鯛科的文獻著手(Yen
SH,2015年專題報告的準備、進行與評分說明,2015)。因為慈鯛以豐富多樣的顏色與型態著稱,許多分類為同種的慈鯛在外表卻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黃金短鯛與歐寶短鯛雖然在水族市場上被分為兩個商品名稱,但其實是同一個物種兩種表現型。許多慈鯛科魚類在野外環境就存在兩種甚至兩種以上在體表顏色上的型態差異。這個同種間的型態差異被認為是該物種在繁殖競爭上的優勢演化,色彩鮮艷的雄性個體較容易吸引雌魚的注意以取得交配權利,但是相反的色彩較樸素者卻最容易躲過天敵的獵食。(紅鱗彩鯛異世界,2014)
使用螢光魚的另一個原因是:螢光魚是否會造成生物安全(biosecurity)的疑慮還有很多的爭議。(這將為是我們實驗主題的延伸),如果螢光魚還有可能與野生型交配,那是否就意謂著螢光基因這項外源基因是有途徑進到野生族群的。因此這個研究主題除了檢測同一個物種的體色被人工誘變後,是否還會被同種生物認得以外,也能提供一些生物安全議題的討論基礎。(Yen
SH,2015年專題報告的準備、進行與評分說明,2015)
引用文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